強制檢測須配健康碼,而非封城 文 : 陳凱文

強制全民檢測的問題已寫了多篇,本來已不打算再寫,但是近日一名電台主持在其節目之中,轉述了香港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系金冬雁教授的訪問,以及一篇網上流傳的分析,以此證明強制全民檢測「只是口號,是空頭支票無法兌現」,把強制全民檢測的意見稱作「起哄」。然而,這個節目所轉述的論點,究竟又是否真是那麼合理呢?答案絕對是否定的。

虛構的「思想誤區」

首先,節目所轉述的金冬雁教授,稱要釐清部分人們的「思想誤區」,並指強制全民檢測不是清零的前提,但是在印象之中,可沒有甚麼人說過強制全民檢測是清零的前提。事實上,防止疫情從海外倒灌,以及找出並斬斷藏在社區內的隱形傳播鏈,才是做到清零的前提,而全民檢測則是找出隱形病患的其中一個手段。至於為何要用強制手段,原因是之前採用的自願手段,在非建制派炮製的所謂「基因送中」陰謀論之下,達不到預期的效果,所以才要改用他律的強制方式處理。

強制檢測須配健康碼

第二個是強制全民檢測如Snapshot(快照)一樣,得知某個時間點內的全民有誰遭受感染,不會知道檢測後的市民感染狀況,但是從來沒人說全民檢測只能做一次。另一方面,強制全民檢測本來便需要配合健康碼的強制應用:市民檢測過後會取得一個健康碼,結果呈陰性後才會變成綠色。與此同時,政府應為各種大型交通工具、公共設施,乃至是每棟大廈或商舖提供讀碼機,並規定市民搭車和出入各棟建築物前必須掃碼。

換句話說,只有全民檢測配合健康碼的強制應用,我們才可在檢測後出現新增本土個案時,快速地知道感染者的移動軌跡,到過甚麼地方、接觸過甚麼人,並要求跟其有過近距離接觸的市民接受強制檢測,以及要求感染者乘搭過的交通工具或曾經進入的處所消毒。除此之外,由於強制檢測已篩查出藏在社區內的隱形病患,並且隨着健康碼的廣泛應用,掌握未來感染者的移動路徑,各類商業場所便可在健康碼的廣泛應用下繼續經營,而不需她們關門不做生意。

正因如此,該節目所提到的強制檢測必須配合禁足,只是源於有人故意不提健康碼的強制應用此一選項,可見所謂香港沒法實施全民禁足,並非香港不能推行強制檢測的理由。至於該位電台主持、所謂的專家或者政府本身,究竟為何避談健康碼強制應用的問題,成因可能很多,我們亦無謂猜測。

定點酒店隔離為何要拖到月底?

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,便是強制全民檢測必須配合其他政策的推行,才能達致清零,而其中一樣最重要的措施,便是防止倒灌。防止倒灌若是做得不好,便會像金教授提到的盧森堡一樣,曾做多次全民檢測但無法清零。問題是,香港的防倒灌措施做得好嗎?箇中漏洞過去已提多次,在此不贅。

幸好政府在疫情爆發近10個多月後,現在終於肯參照內地模式,規定外國入境者必須入住指定酒店隔離14日,同時由專車載到酒店隔離,入住期間不能離開房及見親友,但讓人困惑的是,此一封閉式定點酒店隔離政策,據傳又要延至21或22日才可生效,當中又有何特首最為重視的「科學根據」?所謂的專家又能說出甚麼解釋嗎?

青島十合一混合檢測模式

另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,便是節目提到的檢測能力和費用。根據該節目的說法:火眼實驗室目前最高檢測能力是每日50萬,並且是理論值,所以完成750萬人檢測的理想值是15天,甚至要1個月,而上次自願性全民檢測做了100多萬人,特區政府用了5.3億,計上中央支援的費用可能要10億。如此一來,便可能要花費42.1億。

然而,此一計法其實是建基在傳統的檢測模式,而忽略了青島之前所用的檢測模式:把十名以上測試者的樣本混在一起去檢測,結果若是陰性即代表無人遭受感染,若呈陽性則起碼一人受到感染,則將此十人的樣本分開再驗,此一做法早在今年3月的醫學學術期刊《刺針》中提出,而青島的實踐亦證明成果有效。

如此一來,即使火眼實驗室的實際檢測能力只有一日40萬次,但用了十合一混合樣本檢測模式的話,除非全港人口感染率奇高,或者樣本採集速度跟不上,否則便能在一日內檢測出至少3百多萬個樣本,750萬人則可在3至4日內完成檢測。除此之外,由於採用十合一混合檢測,十個沒受感染的市民便不用檢測十次,總檢測次數可能還要少於上次的傳統檢測模式,檢測成本自然也能因而降低。

拖到2022年才清零,又符合成本效益?

成本效益方面,政府自疫情爆發至今,首輪抗疫基金撥款高達1,300億元,次輪和第三輪基金則分別為1,375億元和240億元,現在還要為第四輪抗疫基金撥款。可是這些錢花了出去,既防不了倒灌,又找不出隱形傳播鏈,更不要說本地個案清零,百姓生活和經濟活動自然難以恢復正常,跟內地亦通不了關,再多撥款都是吊住條命。

反之,即使全民檢測要花幾十億(注:這數字是建基在不用青島檢測模式之上),健康碼的強制應用又要再花百多二百億,但是能夠換來清零、跟內地通關,經濟和生活能恢復正常的話,究竟是哪個划算?10個月花了近2,900億吊住條命,然後拿上次自願全民檢測的5.3億做文章,再問所謂的專家何時能清零,對方的答案是2022年!說到這裏,大家還看不出誰是真正看重成本效益嗎?

至於所謂強制檢測便須停止進口、執法能力,以及可能遭遇司法挑戰的問題,本來也想打算詳談,但是文章現在已經太長,為免影響可讀性,只好另撰一文再作論析了。(待續)

文 : 陳凱文

學研社成員,香港投資日報主筆
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

最新文章